中新社上海4月2日電 題:“國際大洋發現計劃”349航次揭開南海形成之謎
  中新社記者 許婧
  “我們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紀錄,僅從船上的初步分析看,就已獲得多項重大新發現,成功實現了航次的科學目標。”南海大洋鑽探科學家、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李春峰教授2日在上海介紹了作為新十年科學大洋鑽探首個航次的“國際大洋發現計劃”349航次(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)取得的重大突破。
  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鑽探工作後,由中國科學家建議、設計並主持的IODP349航次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,李春峰相信此次鑽探任務實質性地推動對南海深部過程的科學認識,揭開南海形成之謎,同時也提升中國科學家在深海地球與生命交叉研究領域的綜合水平。
  李春峰說,剛剛圓滿完成的大洋鑽探航次主要是取芯、測量工作,全面的科學研究還需要好幾年。但僅從船上的初步分析看,至少已經獲得多方面重大發現:
  一是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,初步標定了不同站位處的南海東西兩大海盆的年齡;二是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的大規模火山噴發,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,以及海底擴張如何停止的歷史過程,提供了全新的線索;三是發現南海深海盆反覆變化的沉積歷史。南海是個邊緣海,周邊陸地和島嶼送到海裡的大量沉積物,此次鑽探發現了大規模的濁流沉積,和多期次的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,還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發現有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岩,表明南海形成之後有過複雜多變的沉積環境,成為研究南海、乃至西太平洋演變歷史的寶貴證據。
  儘管早已知道南海形成的奧秘就隱藏在深海盆地之下,但受科技條件限制,長期以來南海的深海盆地一直是科學考察的盲區。李春峰說,近三、四十年來,對於南海大陸架和陸坡海底已經進行了大量科學考察,各國所打的石油鑽井就超過4000口,而南海中央水深超過4000米的深海盆地卻從未鑽探。349航次正是第一次利用國際最先進技術,探索南海深海盆地的演變歷史。
  據介紹,在此輪南海大洋鑽探中,一共完成了5個站位的取芯,如同在海底打下了5顆“金釘子”,獲取了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岩芯,還完成了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。鑽探深度共4317米,其中沉積岩取芯1503米,基底玄武岩取芯100米,最大井深1008米。來自11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通力合作,初步完成了大量的地質、地球化學、地球物理、微生物等多科學測量和分析工作。 (完)  (原標題:“國際大洋發現計劃”349航次揭開南海形成之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b80vbir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